主观题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。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的期望,也是他师范教育家的指导思想。有人说:“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,培养学生能力,所以,‘学高’太重要了。”有人说:“教师以育人为天职,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所以,‘身正’最重要。”……那么,你的看法呢?请联系实际,写一篇议论文。 要求:观点明确,分析具体,条理清楚,语言流畅,题目自拟,立意自定。不少于1000字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正确答案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华图教育题目解析]:【审题分析】 (1)审题:文体——议论文;题型——材料作文;要求——字数要求。 (2)立意:确定文章的观点/中心思想。材料中表面上让考生选择“学高”重要还是“身正”重要,其实根据教育学方面的知识,建议考生立意时两方面都兼顾,分别强调两者的重要性,不要失之偏颇。 (3)选材:从阐述原因、举例子、反面论证、援引观点等方面搜索材料。比如说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”;孔子说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 (4)布局即议论文的结构。 【参考范文】 论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 常言道:“活到老,学到老。”知识是测量一个人一生走过路的标尺,学问高者自是有一番指点江山的气魄,然而身正才可以德高望重。所谓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,即言明学问高者可以为师,行为正派者可以为范。这句话是陶行知对教师的殷殷期盼,也是作为师者,除了传道、授业、解惑外,应该必备的风骨,正是“教育无小事,处处是教育”。 师者,既是传授知识的人,又是学习的模范和榜样,知识渊博所以成为教师,品德高尚所以成为模范和榜样。孔子云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说的也是这样的道理,即你的品德高尚行为端庄,不用去刻意命令,别人也会去模仿、去学习;当品行不正举止不端的时候,即使你去命令别人,甚至责罚,也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。在这里,有一个特定的对象,即老师,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,肯定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,即开篇所讲的身正为范。教师的思想、信念、道德品行,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,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,滋润在学生心里。 然而,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,用辩证观点看待问题,那么,学高为师也不是可有可无。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,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,更应当是有长流水,便也是这个意思了。学问高者从不自满,因他知道自己总会有所欠缺;而越是学问不精深者,越是喜欢到处夸夸其谈,以此来掩饰自己不知道许多问题。为人师者,不能仅仅只给学生一杯水,而是要教会他们自己去取水,并成为一条河,成为一个海,教会他们升华自己,不断超越自己。所谓“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,好的教师是教学生自己发现真理”,学生能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是好的教师所教育出来的最好成果。 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,是陶行知为教师最好的注解,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师者,我们的民族也需要这样的师者。所以我认为,这两者密不可分。失去了学问的老师不再有教育学生,给予学生未来的能力,而没有德行的教师,则不符合言传身教的要求,二缺一不可,失去一个就显现出一个苍白的空洞,空洞只会越来越大,而不会随时间消逝。 既然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这句话一直紧紧相连,我们便不能武断地将之分开。师范师范,取的也是这个意思,即教师,既要拥有广博精深的知识,又要做到德高望重,言传身教,以自身为标杆,飘扬起道德的旗帜。